黟縣西遞-宏村古民居
黟縣西遞-宏村古民居於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皖南山區的黟縣是一個人口僅十來萬的小縣,西遞、宏村就坐落在這裡。唐朝大詩人李白曾讚美道:「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皖南鄉村的獨特意境:山水風物幽美,古老文化醞釀出淳厚從容的民風人情。
作為皖南古村落代表的西遞、宏村早在進入世界遺產之前就已經聞名遐邇。實際上,這裡離南京、合肥400公里,距杭州不足300公里,在遊人如織的黃山腳下,西遞、宏村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村穿戶,數百幢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築靜靜佇立。高大奇偉的馬頭牆有驕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竅飛揚的韻致;灰白的屋壁被時間塗劃出斑駁的線條,更有了凝重、沉靜的效果;還有宗族詞堂、書院、牌坊和宗譜。走進民居,美輪美奐的磚雕、石雕、木雕裝飾入眼皆是,門罩、天井、花園、漏窗、房梁、屏風、傢俱,都在無聲地展示著精心的設計與精美的手藝。
西遞、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築的典型代表,現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四百四十多幢,其佈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為世所罕見。
黟縣境內至今還保存著3500多幢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建築,其中西遞村、宏村有古民居361幢。有950年歷史的西遞村面積近13公頃,整個村落呈船形,現有從14世紀到19世紀的祠堂三幢、牌樓一座、古民居224幢。這裡至今完好地保存著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風格,被譽為「古民居建築博物館」。
宏村始建於公元1131年,為「牛形村」。整個村莊從高處看,宛若一頭斜臥山前溪邊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月塘」稱為「牛胃」,一條四百餘米長的水川,九曲十八彎,盤繞在「牛腹」內,被稱作「牛腸」,村西虞山溪上,賀起四座木橋,作為「牛腳」,形成了「山為牛頭,樹為牛角,屋為牛身,橋為牛腳」的牛形村落。現存明清古建築137幢,其中最突出的是有著400多年歷史的月沼、南湖、水圳等水利工程設施。
宏村古建築中的承志堂,是皖南古民居中宏大、精美的代表作。這裡彷彿就是徽派木雕工藝陳列館,目光所觸,儘是木雕鏤空門窗,前廳橫樑上的「宴官圖」,中門上方護樓板上的立柱雕著「漁樵耕讀」,南北財神,斗拱上是「三國演義」,邊門上方的「商」字圖案,全都層次豐富,人物繁複而生動,百餘年後依然金碧輝煌。據說,當年經商發家的主人造房時,僅用於木雕表層的飾金,即費去黃金百餘兩。
西遞村位於黟縣縣城東八公里。這裡的古民居建築成一船形。西遞村是皖南民居保存比較完好的一處。保存完整的古民居尚有一百二十二幢。園林化情調是黟縣西遞古民居的又一藝術特色。小庭院內地面或鋪設青石板,或用不同顏色的鵝卵石鋪成圖案。
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築佈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築色調樸素淡雅。
西遞村是一處以胡姓宗族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古村落,這裡的胡姓原為唐朝李氏皇帝的後裔,為躲避追殺到此避難,並世代繁衍生息於此。由於歷史上較少受到戰亂的侵襲,也未受到經濟發展的衝擊,村落原始形態保存完好,始終保持著歷史發展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現保存的「精品」明清民居的主人,都是當年的徽商。所以,直到今天,客廳條案上,還擺著「老三樣」:東瓶西鏡,中間自鳴鐘。寄寓著家人對在外經商親人「永遠平平靜靜」的希望。
近年來,黟縣縣委、縣政府堅持"保護第一、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在制定西遞、宏村古民居保護規劃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優勢,加快發展以古民居為顯著特色的人文旅遊,探索出了一條通過發展旅遊保護古民居建築的成功之路。
手寫風軍牌:www.indahmu.com
公告版位
- Jan 14 Mon 2013 18:35
黟縣西遞-宏村古民居-景點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