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回頭
鹿回頭距三亞港5千米。在滿佈珊瑚礁的海灘上,有一山嶺拔地而起,從東北向西南延伸,再折向西北,雄偉峻峭,貌似一隻金鹿立於海邊回頭觀望。周邊是茂密的椰林,一片分外迷人的南國風光,令遊人陶醉。
手寫風軍牌:www.indahmu.com
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中國 (426)
- Jan 14 Mon 2013 18:34
鹿回頭-景點
- Jan 14 Mon 2013 18:34
鵝鑾鼻-景點
鵝鑾鼻
鵝鑾鼻在台灣島的最南端,處於中央山脈盡頭的台地,尖端挺伸海外形成半島,三面臨海,一面背山,是太平洋、巴士海峽和台灣海峽的分界處,南部海上輪船來往必經這裡,其重要性有如非洲的好望角。這裡原來住著高山族的排灣人,鵝鑾乃排灣語的「帆船」之意。因為附近香蕉灣的海中有一石,高50米,周圍約40米,極似船帆,取名「帆船石」。又因這裡北接恆春丘陵,銜山環海,突出如鼻,故得名「鵝鑾鼻」。其之所以著名,還因為這裡有一座大燈塔。
鵝鑾鼻燈塔是清政府為避免外國人航海時在台灣南部觸礁引發事端,而於1882年(清光緒八年)始建的。它位於東經121°51′,北緯21°54′,是台灣南部海域夜航船隻測定方位的重要座標點。塔身全體白色圓形,內分四層,每層各有鐵梯15級,塔高18米,塔底周長110米,像巨人般巍然屹立在海岸。塔內燈光每隔10秒鐘自動閃亮一次,光力可達20海里,是遠東最大的海上燈塔,有「東亞之光」的美稱。白天登上燈塔頂端,極目遠眺,太平洋與台灣海峽、巴士海峽碧波萬傾,海天一色。天氣晴朗時,台灣省最南端,孤懸於波濤中的七星巖隱約可見,偶爾還可看到鯨魚群在海中戲水。
- Jan 14 Mon 2013 18:33
鴛鴦溪-景點
鴛鴦溪
鴛鴦溪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屏南縣東北部,距縣城30公里,處屏南、周寧、政和三縣交界。總面積78.8平方公里。是我國目前唯一的鴛鴦鳥保護區。
鴛鴦鳥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是人們喜愛的觀賞水鳥。鴛鴦溪長14公里,附近山深林密,幽靜而清淨,是鴛鴦棲息的好地方。每年秋季有數百上千隻鴛鴦從北方飛來越冬,使這一帶溪流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發現鴛鴦,故屏南有「鴛鴦之鄉」之美譽。
鴛鴦溪共分白水洋、鴛鴦溪、叉溪、水竹洋──考溪、鴛鴦湖等5個遊覽區。
- Jan 14 Mon 2013 18:33
鴨綠江-景點
鴨綠江
鴨綠江風景名勝區,位於遼寧省丹東市鴨綠江下游渾江口至江海分界處的大東港之間。鴨綠江為中朝兩國界河,源出吉林省東南中朝邊境長白山主峰白頭山,西南流至丹東市東溝縣境鴨綠江口入海。全長795公里,景區段210公里,面積約400平方公里,分水豐湖、太平灣、虎山、大橋、東港等5個景區。區內碧綠的江水蜿蜒,江中翠島棋布,沿岸群山疊翠,鶴鳥翱翔,景色殊美。
丹東素有"東北小蘇杭"、"杜鵑城"之稱,隔江與朝鮮的新義州相望,鴨綠江大橋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搞美援朝戰爭勝利回國的凱旋門,現為一景。丹東文物古跡比比皆是。市東北12公里處的九連城與河尖古城址隔河相望,明人詩云:"九連城畔草芊綿,鴨綠江頭生暮煙。"寫的就是這處形勢險要的城池,漢代西安平縣遺址,在市東北15公里河心的沙洲上,漢以後,高麗、遼、金時期亦曾沿有此城。風景名勝亦復不少。五龍背溫泉,四時噴湧。水無色透明,屬性泉,主泉溫度達69攝氏度,水中硫磺氣味較少,現已建了多處療養院。大孤山素有"河隨岸曲"、"峰逼瀾回"等著名景觀。
- Jan 14 Mon 2013 18:33
鳴沙山與月牙泉-景點
鳴沙山與月牙泉
鳴沙山與月牙泉位於城南5千米處,是一座由細沙構成的大山,東西長40千米,南北寬20千米。每當殘陽如血時,一座座沙山如迷人的花朵;沙的海幻化成了花的海。
月牙泉是形如新月、為沙山環抱的一彎泉水,南北寬30米,東西長數百米,水色如翡翠,一眼見底。月牙泉最美妙的時刻是月夜。月亮初升時,空谷幽暗,呈現出迷人的乳白色。
- Jan 14 Mon 2013 18:33
雞鳴寺-景點
雞鳴寺
位於城北雞鳴山東麓。是南京著名古寺之一。本是三國吳後苑,晉為廷尉署。梁大通元年(527年)在此建同泰寺,侯景叛兵圍台城時,寺毀於兵火。楊吳建台城千佛院,南唐建淨居寺,又改圓寂寺,宋為法寶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同泰寺舊址建雞鳴寺。相傳此地是古戰場,元時是刑場。明初迎請西番僧立壇施食,超度幽靈,故名施食台。清同治年間(1862-1874)重修,規模亦縮小。光緒時建豁蒙樓,民國初建景陽樓。樓下山麓,有胭脂井,相傳為陳後主與張麗華、孔貴嬪避隋兵之所,傳說以帛拭井欄石,石脈有胭脂痕,故稱胭脂井,又稱辱井。其處北臨玄武湖,湖光山色,風景佳麗,是南京著名風景區之一。
交通:乘游1路、2、3、11、15、20、24、31、47、48、52、70、304路車可達。
- Jan 14 Mon 2013 18:33
雞公山-景點
雞公山
位於河南省南部的雞公山,是華山地區著名的遊覽,避暑勝地。它和其他一些名山不同。我國的名山大多開發較早,在古代就很有名,而且有很多名山同時也是佛教或道教勝地,而雞公山是本世紀初才發展起來的。
雞公山是大別山的支脈,主峰雞公頭又名報曉峰,像一隻引頸高啼的雄雞,因名之雞公山。主峰海拔814米。山不算高,但山勢奇偉,泉清林翠,風景秀麗。解放前,雞公山是外國人及軍閥、官僚、富商尋歡作樂之地。據說在1898年,一名美國牧師到河南信陽傳教,看中了這裡的秀麗景色,蓋起了一座教堂。經過這個牧師的宣傳,很多外國商人、傳教士和駐華使領館人員,紛紛前來建築別墅,其中很多是來自華中重鎮武漢。據統計,從1898年1936年間,山上建有300多幢各式別墅,有尖頂突起的教堂式,有環形古雅的宮殿式,有玲瓏剔透的小巧別墅,有高大豪華的歐美建築。這些不同國別、不同風格的建築,既反映了當時我國所處的斗殖民地的地位,同時也向人們展示了各國的建築藝術。在這些建築物中,以頤廬、將軍樓、煙雨樓、會景樓、美國教堂、瑞典大廈等最有特色。
- Jan 14 Mon 2013 18:32
鳥山-景點
鳥山
鳥山位於千家峒的下峒,距千家峒鄉政府1.5公里,是一座像形山,遠觀如一隻大鳥。鳥山為石山,海拔高度366米,山腰有一個鳥山洞,洞口如一穹形大拱門,洞內寬敞明亮,可容數百人。鳥山洞還有兩個洞口承接天光,一口在洞北,處於絕壁之上,可以鳥瞰山下田園風光;一口在洞東北,出此洞口可以攀籐而上鳥山之頂。關於鳥山還有一個傳說故事,說的是元朝有位將軍在率軍血洗千家峒後,猛然醒悟是因為誤解了瑤民的用意而造成這種血腥後果,他後悔萬分,便在回師途中登上鳥山自盡身亡。
手寫風軍牌:www.indahmu.com
- Jan 14 Mon 2013 18:32
魯迅故居-景點
魯迅故居
魯迅1927年10月從廣州來到上海,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在上海整整生活了9年,曾先後住在虯江路景雲裡和山陰路大陸新村9號,並經常去內山書店,也多次去過虹口公園,甚至在魯迅逝世時就有人想過,要把虹口公園改名為魯迅公園。因此,後來將魯迅的墓從萬國公墓遷到了虹口公園內,1956年10月,魯迅逝世二十週年時,園內一座江南民房風格的魯迅紀念館建成,並於1988年,正式改名為「魯迅公園」。
魯迅故居是一幢紅磚紅瓦的3層樓房,為一代文化巨匠1933年至1936年逝世前居住和工作的寓所。在這裡,魯迅從事了大量創作,翻譯、編輯工作、還組織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左聯」活動,屋內現陳列著主人生前用過的珍貴物品和寫作用具。
- Jan 14 Mon 2013 18:32
魯迅公園-景點
魯迅公園
「魯迅公園」為匯泉灣景區第一景點,也是青島最富特色的臨海公園。
遊覽魯迅公園,沿正門的石徑而下,魯迅塑像矗立在圓形的花畦之中。石徑兩側青松成排,迎面為巖礁和大海。巖礁上部褚紅,底部灰褐,在大海的映襯下,越發顯得熠熠生輝。巖礁底部長滿堅硬的牡蠣,沙汀內散落著各種貝殼,遊人往往顧不上沿小徑漫步,卻在礁石叢中穿行,不時地拾起五光十色的彩貝,揀起由海浪沖來的海藻。沿園中曲徑漫步,別有一番情趣。石砌的小徑,迴環曲折,高低起伏。一側是蕭郁蔚然的松林,一側是鱗峋巋然的礁灘,突起處有石砌台階,折角處有西式涼亭,漫步其間,十分愜意。臨海觀潮,另是一種意境。坐在礁石之上,觀眼前浪花舒捲,起伏迭宕,大浪湧來只見「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潮湧過後,濤聲寂靜,水面上留下一層晶瑩潔白的水沫,波光水色,煞是好看。遠處的海面,風帆點點,鷗鳥競翔,遊人無不為眼前的景色而陶醉。
- Jan 14 Mon 2013 18:32
魯班村千佛巖摩崖造像-景點
魯班村千佛巖摩崖造像
長年坡摩崖造像位於市中區常理鄉,距城關不到35公里,西南距著名的安岳臥佛不到40公里。造像分佈在長30米、寬3米的崖壁上,計6龕數百尊造像,佛龕的形制主要是平頂敞口長方形或方形龕,深淺不一,大小不等,少數龕楣和門沿作有浮雕。1、2、3號龕保存比較完整,4、5、6號龕風化嚴重,從風格和造像手法初步分析屬晚唐時期作品。整個摩崖造像佈局合理,比例適當,刀法細膩。
手寫風軍牌:www.indahmu.com
- Jan 14 Mon 2013 18:31
魔鬼城-景點
魔鬼城
克拉瑪依主要旅遊點有黑油山、黑油山公園、風城、一號井等。改革開放以來克拉瑪依開展了廣泛的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先後有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美國通用電器公司、日本三菱重工、法國斯倫貝謝公司等上百家外國公司技術人員前來進行技術服務,另外,美國埃克森、殼牌、美孚、英國bp等40多家國外大石油公司也派人員前來考察。
手寫風軍牌:www.indahmu.com
- Jan 14 Mon 2013 18:31
鬼城豐都-景點
鬼城豐都
鬼城豐都位於忠縣和涪陵之間的長江北岸邊,是一座以神奇傳說而著稱的 古城,是《西遊記》、《封神演義》、《聊齋誌異》等古典名著中所 說的"陰曹地府"、"鬼國幽都"。豐都城的旅遊景區主要是兩座山, 一是名山,二是雙桂山。
名山原名"平都山",海拔287.3米,面積0.45平方公里。相傳漢 代有陰長生、王方平兩人曾先後在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飛昇。道家 就把這裡列為道都的"洞天福地"之一。至唐代,有人誤將"陰"、 "王"兩姓聯綴為"陰王",於是名山就逐步被傳說附會為"陰王" (陰間之王)所居之地,即演變成"陰曹地府"的鬼都了。並隨之陸續 建起了許多"陰曹地府"相關的寺廟殿宇。有哼哈祠、報恩殿、奈 河橋、玉皇殿、百子殿、無常殿、大雄寶殿、鬼門關、黃泉 路、望鄉 台、天子殿、二仙樓、城隍殿、九蟒殿等30多座。 參觀完名山的陰世鬼都之後,人們踏過跨在兩山之間的壯觀的仿 古建築鐵索吊橋--"陰陽橋",就到了"陽間"雙桂山。 雙桂山高401米,面積約1平方公 裡。它風景優美,綠樹茂密,流 水潺潺,曲徑通幽,建有孔廟、鹿鳴寺、蘇公祠、玉鳴泉等樓閣泉池。 還建有紀念周恩來的"恩來亭",紀念劉伯承早年在豐都討袁護國的 "護國亭",紀念賀龍的"賀龍亭"等。
- Jan 14 Mon 2013 18:31
高峰山-景點
高峰山
高峰山位於蓬溪縣城北25公里處,屬文井鎮所轄。環山百里皆為中丘地帶,而獨此山一峰突起,海拔547米,且樹木蔥籠,覆蓋全山。遙望高峰山,恰如綠色寶塔巍然屹立;登山遠眺,真有「人在畫中游」、「一覽眾山小」之感。
山上古剎,名高峰寺,始建於唐,屢廢屢興,至清未明初所建成的寺廟建築群尚遺存至今。寺廟全部建築均為木結構樓閣式,整個建築群按先天八卦設計修建,5200多平方米的建築有大小門400多道,在全國宮觀、寺廟中實屬罕見。其門又分為正門、側門、虛門、活門、死門、機關暗道門等幾種,都沿山勢交錯設計,故有「川北迷宮」之雅稱。
- Jan 14 Mon 2013 18:31
高峰寺-景點
高峰寺
位於蓬溪縣文井鄉高峰山巔,據《四川通志》記載,始建於唐,重建於清末,擴建於民國。該寺座西面東,木結構迷宮式建築,山門、正殿、廂房合為一體,計200餘間,上下三層。其間迴廊連貫,樓閣勾連,曲徑通幽。殿堂多依山就勢靠山門、正殿。樓閣環繞,結構謹嚴。山門為重簷三滴水歇山寺頂,穿斗式梁架,面闊十一間44米,進深三間八米,通高10米,垂帶式踏道12級。門前石獅一對,山門上鐫刻人物花卉浮雕。正殿為單簷懸山式頂,抬梁式梁架,居寺中,位置稍高。其它殿堂均依山就勢緊靠山門正殿。多設暗室、暗道、隔壁牆、天橋、樓梯、有若迷宮。觀內有匾額三百餘塊,其中民國時軍政首腦人物林森、於右任、何應欽等的題贈現存有四十多塊。山上還建有清末道人王源清、民國道人范明清碑亭,亭內多刻戲劇人物浮雕,另有水墨畫六幅,系木結構單簷歇山式建築,穿斗式梁架,面闊十五間64.3米,進深六間10.5米,通高6.5米。
手寫風軍牌:www.indahmu.com
- Jan 14 Mon 2013 18:31
馬山-景點
馬山
馬山位於千家峒鄉大宅腹村,距千家峒鄉政府2.5公里,是一座像形山,遠觀象馬的形狀。馬山海拔高度436米,山的尾部有一溶洞,名叫平石巖,巖口有一石柱,形似一兒童面朝西站立,故稱「石童子」。《千家峒》文獻說,瑤民逃離千家峒之前,將6尊盤古大帝塑像和金銀財寶埋在平石巖內。傳說十二姓瑤民在逃離千家峒前的許多大事都是在此完成的,馬山是千家峒的歷史見證處之一。
手寫風軍牌:www.indahmu.com
- Jan 14 Mon 2013 18:31
香蜜湖度假村-景點
香蜜湖度假村
香蜜湖度假村位於市西7千米處,原為香茅湖水庫庫區,靠山臨海,山光水色,環境寧靜優美。在這2.2平方千米內建有豪華賓館、山莊別墅、文藝表演廳、各式俱樂部、泳池、跑馬場、射擊場以及各種水上娛樂設施,共300多項,是個中國式的迪斯尼樂園。
手寫風軍牌:www.indahmu.com
- Jan 14 Mon 2013 18:30
香山-景點
香山
香山地處北京西山山嶺,山頂有巨石,狀如香鼎,故有香爐山之稱,簡稱香山。登頂遠眺,永定橋、盧溝橋、石景山、頤和園、玉泉山盡收眼底。香山是四季皆宜的旅遊勝地:冬雪初晴時,樹梢一片銀裝,煞是好看;深秋的楓紅、黃櫨紅在綠杉、翠松映襯下絢爛如火,香山紅葉的美景令人陶醉;春天去得晚,平原花謝之時,這裡的杏、桃、梨、丁香花依然茂盛,萬紫千紅,一片迷人景色。
香山遠在金代大定二十六年 (公元1186年)就建有香山寺,元、明兩代續建,至清代大興土木,有28景,主要景點有雙清(兩股清泉)、香山寺、見心齋、眼鏡湖、琉璃塔、鬼見愁等。侵略軍在焚燒圓明園的同時,兩次破壞了當時稱為靜宜圓的香山大部分建築。1949年3月,黨中央機關由河北遷入北平,曾暫駐香山,毛主席曾在此辦公、居住過。
- Jan 14 Mon 2013 18:30
飛龍白塔-景點
飛龍白塔
飛龍白塔位於大動龍鄉曼飛龍山頂上,由9塔組成,塔身潔白,塔尖金亮,猶如玉筍破土而出,故又有筍塔之稱,建於傣歷565年 (公元1204年),是小乘佛教建築。主塔居中,高16.29米,八個小塔分列八角,通高9.1米,座下設佛龕。正南向拿下岩石上有一人踝印跡,傳為釋迦牟尼足跡,故在此建塔。
手寫風軍牌:www.indahmu.com
- Jan 14 Mon 2013 18:30
頤和園-景點
頤和園
頤和園是萬壽山、昆明湖的總稱。萬壽山本是西山的一支餘脈,山下一片湖泊,山上樹木蔥鬱,掩映著佛香閣等高聳的建築,西邊還有玉泉山寶塔作為借景,融成一片秀麗的景色。
遠在800年前,金代 "海陵王"完顏亮在此設金山行宮。元代郭守敬又引來昌平和玉泉山的泉水,將湖面擴大成水庫。清乾隆為給母親祝壽,改甕山為萬壽山,並依漢武帝在長安昆明池練水師的故事,將湖改名為昆明湖,全園稱 "清漪園"。咸豐十年 (公元1860年)英、法侵略軍破壞了清漪園。1888年慈禧那拉氏動用海軍軍費重建後,稱 "頤和園";至光緒二十六年 (公元1900年)又遭八國聯軍破壞。現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頤和園的建設佈局體現了"垂萬年之統、系四海之心"的帝王思想,從東宮門(正門)進入,從仁壽殿繞到築有戲樓的德和園,再到臨湖的宜芸館、玉瀾堂、樂壽堂等處,這一帶原是從前召見臣僚、會見外使的地方,也是慈禧的寢宮。沿昆明湖岸向西伸展的長廊達273間,像一條綵帶串聯著萬壽山的眾多建築景觀。全園建築的精華彙集於萬壽山前。從湖岸邊瑰麗的牌坊,經 排雲門、排雲殿、德暉殿層層上升,直達全山最高的佛香閣、智 慧海。在此處居高臨下,眺望山下景致,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前山長廊以北,佛香閣以西有畫中游,山色湖光共一樓;長廊西邊尾端有清晏舫,是一艘美麗、精工打造的石船。後山新辟了明清一條街,再現了當年的市井生活。遊覽之餘可以購買到小古玩。後山蔥綠的古木、田園、水榭樓台、搖曳的竹林,又是一片清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