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麼大我們愛旅行
軍牌粉絲 INDAHMU.COM
雷鋒塔是位於杭州西湖的那個方向?
雷鋒塔是位於杭州西湖的那個方向?,西面,雷鋒塔
雷鋒塔初建於西元10世紀。
西元10世紀,那時的杭州城是吳越國國都。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在西湖夕照山上開始了雷鋒塔的建造。原先計畫建造「千尺十三層
」,由於財力所限,實際施工時只建了七層,形制與六和塔相似。雷鋒塔初建成時,金碧輝煌,瑰麗多姿。全塔以磚石砌成塔身、塔心,塔基
平面是一個等邊八角形,外觀八面。塔身週邊設有木構簷廊,重簷飛棟,洞窗豁達,是一座典型的八面七層磚木結構樓閣式塔。沿塔身內、外
圍之間設有螺旋狀登塔樓梯,可逐層上達塔頂。
塔建成後,數次遭到戰爭的創傷。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的方臘起義中遭受重創。南宋初年再次遭到摧殘。南宋慶元年間(1195-
1200年),雷鋒塔由於戰爭的蹂躪已變得遍體鱗傷,於是,南宋政權決定對全塔進行了重修,磚砌塔身也因此從七層減為五層。雷鋒塔重修之
後,以其聳峙西湖南岸盡攬湖山勝景,備受講究遊山玩水的南宋統治者的青睞,一時成為南宋宮廷畫師著意描繪的題材。南宋以後,雷鋒塔景
觀猶盛。至元朝和明朝的前期,雷鋒夕照一直為遊人必到的景點。「煙光山色淡溟蒙,千尺浮屠兀倚空。湖上畫船歸欲盡,孤峰猶帶夕陽紅。
」元朝一位詩人如是讚賞它。「暝色霏微入遠林,亂山圍繞半湖陰,浮圖會得遊人意,擋住夕陽一抹金。」明代詩人王瀛說得更是意趣橫生。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雷鋒塔再度遭到戰爭的破壞。倭寇(來自日本諸島並雜有不少中國沿海島人)一路侵掠殺戮後來到杭州城外
,倭酋看見雷鋒塔,懷疑其中藏有明軍的伏兵,便下令縱火燒掉了塔週邊的木構簷廊,只剩下磚砌的塔身(心)。不久,塔的頂部也毀殘了,
並長出了野草雜樹,招來了雀鳥安巢。
從明末到清前期,雷鋒塔以其裸露的磚砌塔身呈現的殘缺美,成了西湖十景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名勝之一。清雍正《西湖志》是這樣描寫
它的:「塔上向有重簷飛棟,窗戶洞達,後毀於火,孤塔巋然獨存,磚皆赤色,籐蘿牽引,蒼翠可愛。日光西照,亭台金碧,與山光倒映,如
金鏡初開,火珠將壁,呈赤城棲霞不是過也。」
20世紀20年代伊始,江南一帶洪澇災害不斷,軍閥混戰,陰霾籠罩。1924年9月25日下午1點40分,以磚砌塔身之軀苦苦支撐了400年遍
體瘡痍的雷鋒塔轟然倒塌。
1999年7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重建雷峰塔的決定。雷峰新塔,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建造在雷峰塔原址上。2000年12月26日,雷
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奠基。2001年10月25日上午雷峰塔重建落成。重建後的雷峰新塔塔形為平座五層八面帶飛簷的樓閣式,風格基本與南宋畫家
李嵩《西湖圖》中的雷峰塔相似。
新塔八面五層。新塔台基以下兩層(包括地下的一層),平面呈八角形。台基周邊,裝飾有漢白玉雕制的石欄杆,台基以上,塔身聳立,
外觀五層,其中第一層內部實際分上下兩層,只是外觀上簷屋面較高,呈現為一層。
雷峰新塔各層屋面都覆蓋銅瓦,每個轉角處設銅斗拱,飛簷翼有下懸掛銅製的風鐸。新塔塔身的二層以上,每層都有外挑平座,平座設欄
桿,繞塔而成簷廊。
新塔通高71米,其中台基高9.8米,塔身高45.8米,塔?高16.1米。新塔台基佔地面積達3133平方米,塔身建築面積2956平方米,總建築面
積6089平方米。體量上,新塔台基對徑為60米,邊長為2334米,周長為186.72米;副階對徑為35.25米,邊長為13.43米,周長為107.41米;塔
身對徑為28米,邊長為11米,周長為88米。
雷峰塔新塔為切實保護好地下珍貴遺址,充分展示雷峰古塔的獨特風采,對古塔遺址實行玻璃天棚覆蓋,使古塔重生新塔,新塔彰顯古塔
;新塔採用鋼架結構作支撐,主樑跨度達30餘米,創下了傳統古塔採用現代鋼結構支撐的全國第一;新塔裝飾物全部採用以銅為主體的金屬材
料,並以化學腐蝕工藝再現了當年雷峰塔別具一格的彩繪藝術,創下採用銅件最多、銅飾面積最大的全國第一;由於採用鋼結構作支撐,塔內
窨大大增加,視野更加寬闊,創下了塔類建築中塔內使用窨最大的全國第一。
公告版位
- Jan 02 Mon 2012 23:34
雷鋒塔是位於杭州西湖的那個方向?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