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世界那麼大我們愛旅行
軍牌粉絲 INDAHMU.COM
錢塘江的由來
錢塘江的由來,錢塘江舊稱折江,又名之江,三國時,因其流過錢唐縣,稱其為錢唐江,民國時期方作全稱"錢塘江"。
錢塘江源頭有南、北源兩說,北源在安徽休寧縣六股尖東坡,左納右江各條支流,形成了新安江。南源在安徽休寧縣青芝埭尖北坡,以羽狀水系,接納眾多溪流,形成蘭江。
蘭江北流與東南流的新安江,在建德梅城匯合稱為富春江,富春江下行至浦陽江口東江嘴,東江嘴以下稱錢塘江。自蕭山聞堰南側的小礫山,至杭州九溪(閘口),河道形若反"之"字,故又稱作"之江",迤邐流經江幹區,經杭州灣(河口灣)東流入海。
錢塘江自北源源頭至河口,全長688公里,流域面積5.55萬平方公里,浙江省4.8萬平方公里。
錢塘江物產豐富,氣候溫和,名人薈萃,人傑地靈,兼有航運、物產、旅遊多項資源,是浙江省的母親河。
錢塘江歷史悠久,孕育了人類五千年文明,建德壽昌烏龜洞發現的一枚"柳江人"上犬齒化石,距今約10萬年,由此可知,更新紀晚期已有智人依山傍水,在新安江支流壽昌定居生活。
一百多年前,人們放排錢江,飛流而下,在南星橋一帶集結,以此帶動了候潮門、草橋門外的繁榮,各式原木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於是,就有了錢塘江畔金江幹的美譽。
物產豐富,掌故恢宏,錢塘江文化的底蘊,猶如錢塘江水,浩浩奔流,取之不竭,形成了獨特的水文化。
隨著水文化的展示,不僅對文化是重要的推動,並將促進經濟的發展,旅遊的開發,為江幹再展新姿,形成新的經濟、文化增長點。
弘揚錢塘江文化,將為我們開掘錢塘江的淵源、沿革、物產、人文、掌故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探究江幹的昨天,珍惜江幹的今天,展望江幹的明天。
早期人類的繁衍離不開水,一個世紀前的中國,工業生產尚處初創階段,資本主義還在萌芽時期。因而,人事天定,躬耕為生,是絕大多數人群的選擇,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不帶或少有風險的田園生活,依江而生,生生不息。
由於靠天吃飯,人們無法控制水患,錢塘江既為躬耕賜利,同時水患也無情地吞噬著兩岸生靈,在這樣的境遇下,踏江行走,自是險象環生,危機四伏。
勤勞、勇敢的江幹人,正是在人們無法制服水魔,一枝長篙,一腔豪氣,就敢於溯江而上,撐排、捕魚,不畏艱險地唱響"山再高沒有人高,浪再高沒有船(排)高"。
流傳民間的踏江歌"若要發,沿江踏"。"雲過東、一陣風,雲過西、穿蓑衣,雲過北、好曬穀,雲過南、好撐排"。
很顯然,在當時條件下撐排比躬耕要危險得多,艱苦得多,但我們的祖輩沒有畏縮,勇敢地接受挑戰,與天共存,與江奮鬥,唱徹一曲曲浪遏飛舟的壯行曲。
先行者的壯舉為我們今天,江幹區各項事業的開拓作了最好的註腳。
在潮湧浪尖處,有座明清時期的鎮海鐵牛,長約3米,重約1.5噸,雖曾被潮湧掀起,離開原地10米之遙,仍是當時人民圖騰的象徵,人們不僅信奉鐵牛的如神,神能鎮海,人們還崇尚鐵牛精神,不屈不撓,頑強英武。水文化為我們尋覓的昨天,著實令人驚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錢塘江流域曾是文壇精英,名人薈萃,這裡有深厚的文化積澱,豐富的創作素材。弘揚錢塘江文化,必將吸引八方高手,為繁榮江幹區文化事業提供難得的契機。
江南才子甲天下。錢塘江上曾出現過夏衍、郁達夫、葉淺予、(元)畫家黃公望、(漢)科學家王充,以及歷史人物孫權、陳碩真(唐朝女農民領袖)等。
處在杭州閘口的白塔,作為湧潮末端,鎮潮的標誌。自五代至今已逾千年,北宋范仲淹曾賦過餘杭·白塔寺,五言詩一首:登臨江上寺,遷客特依依。遠山欲無際,古舟曾未歸。亂峰藏好處,幽鷺得閒飛。多少天真趣,遙心結翠微。
畫家黃公望的富春江上圖,自台灣來富陽合壁,轟動一時,成為文壇盛事。
傑出的革命文藝家夏衍,1900年10月出生在杭州江幹區彭埠鎮嚴家弄,95年2月駕鶴仙逝,臨終前,囑告家人,他要從錢塘江來,還回錢塘江去,遵從夏公遺願,將其骨灰撒放錢塘江,體現了一個徹底唯物主義者的平實風骨。
當代畫家葉淺予、作家郁達夫,也都是依錢塘江盛名遠播,名垂青史。
這一切說明了錢塘江流域的文化底蘊,源遠流長。
改革開放,特別是九十年代以來,江幹區為弘揚錢塘江文化,繁榮群眾文化事業已經作了大量工作,以南宋(元宵燈會)文化、菜鄉文化、自娛自樂文化為龍頭的特色文化,已在省市區取得了相當的影響,並已創作出一批獲國家、省市肯定的文藝精品。
在進一步提升錢塘江文化的命題下,擬在徵文、書畫、音樂、電視劇、彙集成冊五個系列上達到新的突破,必將使江幹區群眾文化得到新的昇華,成為我區的文化品牌。
弘揚錢塘江文化,對錢塘江資源的利用、開發,對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對旅遊事業的促進,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錢塘江地處三江(錢塘、富春、新安)、兩湖(西湖、千島湖)的樞紐,是黃金旅遊線的幹線,這裡的人文景觀、歷史、古跡、物產、水質都是得天獨厚、無可比擬的。
聞名天下的錢江潮,蔚為壯觀,引動了天下千萬看客。世界上除亞馬遜河河口,尚有五米的潮湧之外,已難找更多的潮湧記錄,這與"天排雲陣千雷陣,地捲銀山萬馬奔"、"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的錢江大潮相比,可謂是"大巫見小巫"。1953年海寧鹽官的湧潮,竟把一塊長約4.6米,重約30噸的澆砌石塊掀起,沖離原地7-8米之遙。
人們在欣賞、驚歎雷霆萬鈞的湧潮時,往往忽略了潮訊的肆虐,曾使多少百姓深受其苦,家破人亡,生靈XW炭。
為了抵禦大潮,破解湧潮之謎,東漢時期的王充就辭官回鄉,潛心著述,論證潮汐,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寫道:"濤之起也隨月盛衰,小大滿損不齊同。"是我國最早從天文、地理兩方面來解釋湧潮現象的記錄。
西元九世紀,吳越王錢昤,因軍功卓著,被授鎮海節度使,時因潮勢過猛,毀塘成災,難以抵禦,民不聊生,視有神怪作亂,募集弓箭手500餘,用強弩射潮,"捍海唐志中",尚留有錢昤射潮圖。
自元、明、清各代,相繼從海寧、海鹽、仁和(杭州)一帶,建築諸多的海神廟、潮神廟、鎮海塔、著名的杭州六和塔、白塔,也是為鎮江潮而建。
所有這些著述、塔廟,都包含了古代人民對潮神的敬畏,也展示了對大自然的抗爭,為我們今天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跡,與潮湧共生共榮,並連媲美的景觀,也是十分珍貴的旅遊資源,緣何坐視不問哩。
錢塘江源頭是一個水光山色、錦峰秀嶺、鷹飛兔奔的處女地,是一片松濤林莽,風聲鶴唳的原生態,是一個尋根、探險、科考、野趣的極好去處,一個未開發的旅遊景點。非常切合當代人回歸自然的心態,其旅遊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錢塘江鰣魚,當然還有其他物產,曾經是席上珍饈,名甲天下,以其肉細、味鮮聲名遐爾,近年來由於水系變化,幾近絕跡,但鰣魚的芳香,仍以其特有的魅力令人垂涎。既如此,我們的養殖部門、科研部門,何不如對大黃魚一樣地進行開發、人工養殖,或者是類似黃魚的米魚、黃花魚般,研製模擬鰣魚,並輔以傳統烹製手法,讓這一傳統名菜,再飄芳香,重振珍貴。
為紀念夏衍百年壽誕,即將落成的夏衍舊居,將集舊居、紀念館、人文景觀為一體,為杭州東部增添難得的一處景色,也是拓展錢塘江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杭州創文化名城增加新的一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rjalanan 的頭像
    perjalanan

    中國走透透

    perjala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