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麼大我們愛旅行
軍牌粉絲 INDAHMU.COM
介紹一下懸棺
介紹一下懸棺,懸棺葬
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南的武夷山,方圓百里,溪穀環繞,有「奇秀甲於東南」的美譽。遊客泛舟彎曲碧綠的九曲溪水,蕩漾在赤黑斑駁的巖峰之間,便可仰見難以想像的天下奇觀:峭拔百仞的懸崖石壁上,一具具年代久遠、飽經風雨的棺木淩空懸置。這就是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關注的古老而又奇特的葬俗——懸棺葬。
民俗學將懸棺葬歸為崖葬(亦即風葬)的一種形式,這種把死者遺體或骨殖放入棺中置於懸崖上使之風化的葬法,可分為利用人工楔入木樁或於天然巖縫懸置棺材、利用天然巖洞或人工鑿巖為穴插入棺材使之半懸於外等幾種類型。這些類型的共同特點在於一個「懸」字,所以後人便沿用南朝人顧野王對之的稱呼,通謂「懸棺」。顧野王在遊歷武夷山時,曾見「半崖有懸棺數千」(《太平寰宇記》卷一○一),此為一千四五百年以前的壯觀,現在所剩大約不滿二十具了。惟懸棺葬並非武夷山所獨有,據文獻記載以及迄今所發現的,在江西、浙江、台灣、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海南等許多地區,也都有此類棺葬存在。各地區的考古工作者對此進行了科學發掘與清理,經用碳14測定和陪葬物比較,認為這些懸棺的時代從商周起經漢晉直到明清都有,它應是我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中流行的一種葬俗。
懸棺葬研究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課題,其一個個具體專案,幾乎都是懸案,所以也有人以「懸棺葬之謎」作為統稱。這裡簡略介紹一個和民俗學研究關係最密切的問題:這種奇特的葬俗是怎麼產生的?
生活在福建周寧、福鼎、柘榮、屏南等地區的佘族同胞,有一個關於懸棺葬由來的傳說:上古時,佘族的始祖盤瓠王與高辛帝的三公主成親,育有三男一女,全家遷居鳳凰山狩獵務農。因盤瓠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後兒孫們就用車輪和繩索把棺木置於鳳凰山懸崖峭壁的巖洞中。其後代代沿襲,形成了古代佘族人的懸棺葬習俗。佘族的「佘」字,古時寫成「?」字,也包含了這個故事的意思:在鳳凰山,有位大人物去世後,用車輪把棺木懸掛在峭壁巖洞中安葬。
上述傳說,點明了古人施行懸棺葬的用意,是為了「死不落土」。那麼,這種觀念是如何產生的,其他地區和民族的懸棺葬習俗是否也受同樣的觀念支配?就筆者寡見,目前似乎還沒有人從這個角度探討過。
相反,有人認為懸棺葬正是落土葬習俗的自然發展,具體而言,它與新石器時代的土葬墓有密切關係。當時我國的土葬墓遍及全國,包括文獻記載的懸棺葬地區和考古發現的懸棺葬地區。青海樂都柳灣馬廠類型墓葬的用木棍封門和齊家文化墓葬的獨木舟式棺材都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國已經出現洞室墓和獨木舟船棺的萌芽。懸棺巖洞墓的出現,實質上是把深入地下的洞室及其棺木抬升到高巖洞的變化。
還有人認為,懸棺葬與史前原始民族實行巖居有關,是人們洞處穴居生活的反映。人們生時既然住在巖洞裡,死後當葬回原處。亦有人認為懸棺的形成實際上與戰亂和科技水準有關,並無什麼其他複雜的原因。但駁難者指出,迄今為止還沒有資料表明這種葬俗的形成是與戰亂有關。
也有人認為施行懸棺葬是「孝道」的表現或是為了追求吉利。如唐人張?《朝野僉載》記載古人的崖葬習俗,「彌高者以為至孝」,以至喪家爭相掛高;元代李京《雲南志略》則載土僚人死後,懸棺以「先墜為吉」。也有人認為古代越與濮及其後裔民族大多生活於高山僻壤中,把高山險峰、崇山峻嶺視為生活的依託,或因其難以接近、難以觸及而產生神秘感,進而把它作為神靈所居或通天之路加以頂禮膜拜,所以他們便把死者的靈柩置於高山峻嶺的崖穴之間,這樣不但使亡魂接近神仙天國,更重要的是使之易於皈附於神仙天國。如清人董天工《武夷山志》就記有西王母宴請武夷山眾鄉親的傳說,並稱葬有懸棺的崖洞口附近架置棺材用的木條為「虹橋板」,認為眾鄉親就是從這些「虹橋板」上跨空赴宴的。有學者便據此推測這些木條的真正用途是在於溝通道路,虹橋跨空,好讓崖洞中的靈魂自由出入,歸返天上。但亦有人否定這些看法,認為西王母是東漢以後道教中的女神,而生活於三千年以前的福建地區的古越人是不可能超越同一時期漢族社會的發展水準去崇拜道教中的「神仙天國」的;至於「圖吉」、「至孝」、「盡孝」這類涵義,當是年代較晚的懸棺葬受到漢文化影響的結果,這反映了懸棺葬包含的宗教信仰的演變,但不是它原來的觀念意識。
又有人從原始生殖崇拜觀念入手探索懸棺葬的起源。如楊軍、鄭從武在論述四川古濮人的懸棺葬時,認為這種習俗的起因,可以在P鶉?居住在今宜賓地區的濮人又被稱為P鶉?的傳說中得到較為正確的解釋。P鶉嗣竇浯導緞字鍘防鎘性虼翟疲篜鶉聳艿講∫咄彩保嫦壬衲父嫠咚牽油巡∫叩乃勞?玻揮惺敵醒以帷?杉鸓鶉誦醒以岬腦蚴茄沂運怯斜;?饔茫饈鞘綈蕕囊恢直硐幀6鳳鶉酥猿綈菔環矯嬡縊譴檔哪茄俏蚯篤槳捕蚜殍言嵩諮律希硪環矯嬖蚴竅M紡艽退糜詡海棺約旱娜禾迦碩?送H紜短接饋肪砦迨竊兀硨習隊小捌蜃郵保癙鶉似蜃佑詿擻醒欏薄:?饗裕琍鶉說難以嵐幸允笞擁奈幕蛩亍炊隕車淖非蠛統綈蕁?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縱觀懸棺葬遺存的分佈,幾乎都在臨江面水的懸崖絕壁上,表現出行懸棺葬的民族都具有「水行山處」的特點,而葬具形式則以船形棺和整木挖鑿的獨木舟式棺材為主,如果再結合置棺方式、葬制和葬式等各種情況綜合分析,懸棺葬習俗當屬原始宗教中在鬼魂崇拜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祖先崇拜觀念的反映。這些習於水上生活並以善於造船和用船著稱的民族篤信,祖先死後,鬼魂雖然到了人鬼相隔的另一個世界,但並未離開生前所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仍將與自己家人和後代長相廝守,並保佑他們繁榮興旺。所以船形棺或獨木舟式的棺具之主要涵義並不在於如有些人認為的是普渡靈魂回歸故鄉或駛向彼岸世界,而在於滿足祖先在幽冥中的生活需要;至於將棺木高置於陡崖絕壁,則是儘量避免人獸或其他因素對屍骸的傷害,這樣才能使祖先的靈魂得到永久的安息,並得到其在冥冥之中的賜福和保佑(陳明芳《中國懸棺葬》)。
比較各種見解,似以石崇拜說和祖先崇拜說的分析方法較為近理。但掩隱在雲霧繚繞的峭壁之上的懸棺葬俗起源之謎,是否就因此揭曉了呢?仍無定論。
公告版位
- Jan 02 Mon 2012 23:34
介紹一下懸棺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