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青城山-景點

青城山
青城山距離成都市區63公里,因景區青山環列,林木繁茂,終年幽靜清涼,歷來是川西著名的遊覽和避暑的勝地。又因這裡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一直是道教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地,影響廠及全國,所以青城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因此,1982年就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1999年青城山與都江堰景區聯名申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來的專家充分肯定。
  青城山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說青城山有陰陽36峰呈環狀排列,峰銳崖陡,林木蔥籠,宛如一座綠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種說法是說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點水偏旁,因古代神話說 "清都、紫微,天帝所居",這裡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 "清城山"。後來,道教創始人東漢的張陵張天師創立天師道以清城山為基地,道教主張"清虛自持" "返樸歸真"的教義,與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無變化。唐初佛教發展很快,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裡,唐玄宗信道,親自下詔書判定 "觀還道家,寺依山外"。道家勝利了。可是詔書把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於皇帝親判的威力收回地盤,也就將清城山改稱青城山了。這個故事並非傳說,山上保存的唐碑詔書全文具在,足以作證。
  據地質考察,青城山形成於1億8千萬年前的一次造山運動,山體抬升時受強烈擠壓,岩層破碎,起伏較大,褶皺明顯,所以山形千奇百怪,絕壁深壑,斷崖裂石,處處顯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傳青城山區有36峰、8大洞、72小洞、共108景。一百單八是一個吉祥數字,表示景點很多,但人們更嚮往的是這裡滿佈山嶺的古木森林和婉蜒山路上那無盡的清涼幽意,以及歷史悠久的道教文化和保護完好的宮觀建築藝術。
  說到道教文化,由於道教在青城山兩仟多年的存在和發展,特別是歷代高道的主持和經營,青城山一直作為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而得到充分的保護。可以說,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築、古遺址、歷史傳說、飲食習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滲透著道教文化的精神。青城山道教發展也有幾個起落。遠在東漢順帝漢安二年 (公元143年),在邛崍山系的鶴鳴山(今大邑縣境)修道的張陵,來到青城山赤城崖創立道教。因張陵被其弟子尊為"天師",所創道教也叫"天師道"。天師道經過張陵及其子孫歷代天師的創建和發展,逐漸擴及全國,晉隋時期,天師道有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的興起和地區教派的產生。青城山所傳屬於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土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後來在前蜀皇帝王建蘭手下做官,官至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封上柱國蔡國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書立說,對道教的發展影響很大。到南宋時,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創清微派,以行雷法為能事,將內丹術與符錄咒術相結合,稱 "可以驅邪,可以治病,可以達帝,可以嘯命風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為 "雷淵廣福真人",時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興旺起來。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全真道與原來的天師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張修道者要出家投師,住庵當道士,不娶妻室,不吃
葷腥,創立了一套養身習靜的修煉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對宮觀的維護,山林的栽培就更為重視。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重新改觀。後來陳在四川官員的幫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欽賜御書 "丹台碧洞",並封他為"碧洞真人"。從此,青城山道系屬於全真道龍門派丹台碧洞宗。新中國成立以後,青城山吸收了各地道士,原來丹台碧洞宗的格局有所改變,但其在道教中仍是很有影響的一支。1957年 "中國道教協會"成立,青城山道士易心瑩被選為副會長兼副秘書長。其後,傅元天道長也被選為中國道協副會長,1992年當選為會長,並兼任中國道教學院院長。
建福宮,在丈人蜂下,始建於唐開元十八年 (公元730年),原名丈人祠,宋時朝廷賜名"會慶建福宮。"丈人峰因寧封得名,相傳寧封是黃帝時的制陶官員,能履蹈烈焰,隨煙上下,又能駕御風雲,寧封幫助黃帝學會 "龍蹺飛行"之術,打敗了董尤,統一華夏,被黃帝封為統領五嶽的"五嶽丈人"。宋時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觀九天丈人、儲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寧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今建福宮是清光緒十四年 (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進行過大規模的維修和補建。建福宮建築面積1196平方米。前建亭樓映襯,後有丹台翠林,門額建福宮三字是1940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題,前殿叫"長生殿",供的是晉代高道范長生。正殿是寧封和杜光庭塑像。後殿三尊塑像,中間是太上老君,被尊為道教教主,左是東華帝君,即神話中的東衛公,為全真道的第一位祖師,右為道教全真派創立者王重陽。殿堂板壁上有張三豐祖師的詩。楹柱上掛的394字的"青城長聯",寫景說典。
上清宮主殿供奉的是太上老君,也就是道教的教祖老子。由文武殿前長廊再前行到皇經樓,出院門至聖燈亭。旁有小路直上高台山的峰頂——彭祖峰,山上有亭叫呼應亭,取 "登高一呼,眾山皆應"之意,現在改建成一個接待點,又在其更高處新修了"老君閣"。三層樓的罩式高閣裡面供奉著道教教主李老君騎青牛的巨大銅像。請大家上閣去看。站在老君閣的三樓觀光廊上,憑廊遠眺,青城諸峰,碧綠一片,拱伏眼界,山風橫過,翠浪起伏,那份清心爽目的舒適和快意,真是難以形容。再遠看,岷山隱隱,岷江如帶,蜿蜒飄逸。成都平原如千里錦繡,歷歷在目。如果夜宿上清宮,那末還可賞神燈、觀日出、看雲海,這是青城山的三大奇觀,各有奇趣。
訪寧橋往左約二里到祖師殿。此殿始建於晉,原名洞天觀,現存殿宇建於清同治四年 (公元1865年),供奉真武大帝和三豐祖師,故又名真武宮。祖師殿面對的山谷叫白雲溪,背後是軒轅峰,林嵐掩映,環境清幽。古跡有唐代高道杜光庭讀書的"讀書檯"。1982年被定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殿右那條小道可去青城後山。馮玉祥將軍在抗戰期間三次到過青城山,1945年那次住祖師殿。得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後,將軍不勝喜悅,在殿側刻碑築亭以為紀念,此碑現在祖師殿內,作為文物保護。
  天師殿,是指古常道觀為代表的一組宮觀建築群。天師殿是最上部也是常道觀的最後一殿。這殿位於第三混元頂的巖腹洞前,清光緒十年重建。上層洞窟裡面供的張天師,因此人們說這裡才是名符其實的天師洞。這座隋代石刻的張天師像、三隻眼睛怒視,神態威嚴,左掌直伸,現出掌中"陽平治都功印",據說是天師以鎮山之寶降魔的法像。旁邊是他的第30代孫、宋代虛靖天師的塑像,和氣文雅,一副濟世救人的形象。天師殿是天師道的祖庭,過去的江西龍虎山歷代天師就任後,都要到這裡朝拜。
  往前為"三皇殿",內有伏羲、神農、軒轅三皇石像各一尊,神座前有唐代開元皇帝書碑,令 "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舊所",十分寶貴,世代傳為鎮山之寶。其它碑刻有張大千先生的"天師像"和《龍門派碧洞宗道脈淵源碑》等,都是值得觀賞的文物。
  黃帝祠在正殿 "三清殿"後,我們從上清宮下來,是從後向前看,所以憑著天師殿,再進黃帝祠,最後再游三清殿。黃帝祠是供奉的軒轅黃帝。殿宇重簷迴廊,古樸靜雅,橫額上有國民黨元老、大書法家於石任手書的 "古黃帝祠"四個金字、祠前的"軒轅黃帝祠碑"刻的是馮玉祥將軍1943年撰題的頌祠:"軒轅黃帝,偉大民祖,戰功烈烈,仁愛各族。制禮作樂,能文能武,垂教子孫,流芳千古。"這位中華民族的始祖,受人崇敬,尊之為神。青城山因有黃帝到丈人山,訪寧封修習"龍蹺飛行"之術的傳說故事,所以早在隋朝年間山上就立祠祭祖了。
  清殿是天師洞景區最宏偉和最值得欣賞的道教宮觀建築。大殿為重簷歇山頂樓閣式建築,建於1923年,近年又進行過維修。殿前通廊以九級石階接托,前瞻 以六根大石圓柱支撐,石柱又分別立於高1.2米、精雕奇獸圖案的石礎上面,顯得莊嚴而又十分氣派。殿堂橫列五大開間,共580平方米,前後簷柱和經柱共有4.4米高的整石圓雕大柱28g根,石柱上端撐弓、彎門全系樓空花刻,有飛禽走獸,人物花草,色調素雅,與建築配合和諧協調。樓上是"無極殿",樓正三中有八角形樓井,用於采光通風,還可卸去遊人壓抑之感,正中口懸有康熙御書"丹台碧洞"匾額。殿內供奉道教至高無上的三位尊神:居於玉清化境 (在清微天)的元始天尊,象徵洪元世紀;居於上清化境 (在禹余天)的靈寶天尊,象徵混元世紀;居於太清仙境 (在大赤天)的道德天尊,象徵太初世紀。這位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三位天尊合稱"三清",所以這裡叫"三清殿"。殿前的石欄上,刻有許多人像,光頭露背,翻騰撲躍,嬉鬧戲耍,光頭上沒有戒疤,天靈蓋下凹未平,有的還有 "毛根兒",穿開襠褲,若嬰孩形象,
是為"赤子"。按 《道德經》說:"常德不離,得力歸於嬰兒",教人要保持純潔、善良的赤子之心,認為修道的人要回返到童心不泯的境界。石雕中還設計了一些樂器,那海螺遇到山風,會發生悅耳的聲音,叫"天籟"。這組百雕就叫天籟嬰靈圖,反映了道教的哲理和審美情趣。
手寫風軍牌:www.indahmu.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rjalanan 的頭像
    perjalanan

    中國走透透

    perjala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