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泰山-景點

泰山
泰山又名東嶽,有"五嶽獨尊"之稱。海拔1545米,屹立於山東平原,顯得分外雄偉壯觀,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語;唐大詩人杜甫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佳句。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將泰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泰山山谷幽深,松柏漫山,著名風景名勝有天柱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潭飛瀑、雲橋飛瀑、三潭飛瀑等。

  岱廟 游泰山,一般先游岱廟。岱廟南起泰安門、通天街,北抵泰山盤道、南天門的中軸線,為歷代封建帝王到泰山封禪時舉行大典的場所。岱廟主殿天貺殿為我國三大宮殿建築之一,殿內正中奉祀「東嶽泰山神出巡」像,殿壁繪「東嶽泰山神出巡」大型壁畫,畫面以儀仗人物為主,陣勢浩大,生動逼真。殿東漢柏院內有五株漢柏,傳為漢武帝手植。岱廟碑刻林x立,由秦至清共160餘塊,多藏與漢柏院內。大殿前還有秦始皇的無字碑。院北御座是帝王來泰山封禪時休息的地方。北廳陳列泰山部分文物。院內有秦李斯小傳《泰山刻石》。岱廟實為歷史文物、詩文、繪畫、書法、雕刻藝術之綜合博物館。在中國的名山中,石刻最多也最好的,也要數泰山。

  岱宗坊 為泰山之門戶。入門不遠,路東有王母池,前院為正殿,殿前有王母池和王母泉;後院有七真殿和蓬萊閣。四周濃蔭蔽日,為消暑勝地,過去帝王登山多在此小憩。

  王母池北上不遠,碑坊林立,「天門」石坊首當其衝,「孔子登臨處」石坊、「無階」石坊等接踵而至,越「天階」石坊即到「紅門宮」,其名乃因西北崖上有二塊紅色岩石排練似門而得名。

  斗母宮 過紅門宮前進一程,即到斗母宮。這是一組較大的道觀建築群,前有寄雲樓,中有斗母殿,後有聽泉山房,東面有潭疊瀑勝景,依山傍水,環境幽雅。

  經石峪 出斗母宮,沿小路前行,即到著名的經石峪。這裡有一3000平方米的大石坪,上刻隸書《金剛經》全文,字大達半米,筆力剛健有力,歷代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著名作家汪曾祺在一篇文章裡寫道:"泰山即使沒有別的東西,沒有碧霞之君祠,沒有南天門,只有一個經石峪,也還是值得來看看的"。天貺殿壁畫、經石峪石刻、岱頂唐摩崖,被人們稱為"泰山三瑰寶"。

  壺天閣、回馬嶺、中天門 由小路返回,循登山大道盤桓而上,一路上古柏蔭深,遮天蔽日,人行其間如入洞穴,故名「柏洞」。柏洞之上即為危峰西起的壺天閣,因閣建在谷底,三面山巒環繞,一面古柏遮蔽,若壺中觀天。壺天閣稍北即是「回馬林」。傳說宋真宗游泰山騎馬至此,懼山路陡峭,撥馬而回,故名。翻過回馬嶺,沿山路而上就到了中天門。這裡地勢開闊平坦,北望南天門,雲梯高懸;南瞰眾群山,逶迤足下。這裡是東西兩路匯合處,現建有很多旅遊設施,可在此小憩和食宿,泰山索道就建在西首。

  五松廳、十八盤 從中天門前行,經「快活三里」、「步雲橋」就是「五松廳」,亭前古松參天。史載,秦始皇游泰山至此遇大雨避於松下,免於淋雨之苦,遂封該松為「五大夫」。由此往前就是險路18盤了。這裡兩側山壁陡峭,中間蹬道盤旋,行人幾乎直上直下,不勝有高、陡、危、奇之感。一般把升仙坊以下稱「慢十八」,以上稱「緊十八」,每盤有石階二百蹬,緊慢18緊相連,恍若上青天,故有「升仙」之稱。

  南天門、碧霞祠 過了十八盤,攀上南天門,極目展舒,天高地闊,心曠神怡。進入南天門,便是依懸崖、臨深谷的平坦「天街」,走過天街就是碧霞祠。碧霞祠是岱頂上最大的建築群。祠內建築皆銅鐵之瓦。正殿內供泰山女神碧霞元君銅像。道教認為元君乃東嶽大帝之女,是受玉帝之命照察人間善惡之神。大殿前有明代銅碑兩座,祠內有同鑄千斤鼎和萬歲樓,南神門上有歌舞樓。碧霞祠東北大觀峰石崖上,摩崖碑刻遍佈,其中《紀泰山銘》為唐玄宗封泰山時所書。

  玉皇頂 過了碧霞祠便為泰山極頂---玉皇頂,頂上有玉皇殿,頂東有觀日亭,頂西有望江亭,頂東南還有拱北石,這些乃為觀岱頂四大奇觀之處。

  登臨岱頂,可觀賞"旭日東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四大奇觀。泰山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一。泰山觀日處位於泰山玉皇頂東南日觀峰上,峰北側的拱北石為最佳地點。日出時初為一紅線,漸漸擴張,忽紅、忽黃、忽赭,雜以青天斑斑,似藍似白,絢爛多彩,蕩漾如波;久之紅雲下忽見弓形,須臾呈半圓形,其升極速,瞬間躍出地平線,光芒四射,極其壯觀。
手寫風軍牌:www.indahmu.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rjalanan 的頭像
    perjalanan

    中國走透透

    perjala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